【時事】重點不只是私大學費

Chris Wang
Jun 25, 2023

--

大學時每當要蹺課,我那個同學就會露出邪笑說:「同樣是蹺課,你對不起爸媽的程度是我的三倍,因為你蹺課成本是我的三倍,我是花國立的學費在念私立」。

他的用意當然不在於要我不蹺課,如果我不蹺,他一個人沒事幹也太無聊了;蹺課當然是要一起蹺才有趣。不過,他說的話倒是句句屬實,只是當時參不透。

這個同學來自軍公教家庭,當年私大學費每學期應該是三萬多,除了學費,建築系因為還要買很多製圖的怪雞絲,也有很多耗材要買,雜費和雜支更是驚人。因為軍公教有補助,所以他的學費只要一萬多,也就是我的三分之一。如果我沒記錯,當時國立和私立的學費比大概是1:3,所以他確實是花國立大學學費在念私大。

換句話說,如果軍公教家庭出身的學生念國立大學,學費還要比一萬多再便宜,但到底是多少我也不清楚。

一直到大學畢業後好幾年,才真正對台灣的大學結構感到質疑。台灣的公立大學錄取分數高、學費低、資源多,私立大學則是相反,分數低、學費高、資源少。

而這也就是台灣大學體系奇怪之處,美國是社經地位高、有錢的人去念私立名校,經濟能力沒那麼好的人去念公立、州立。在台灣變成社經地位高者,享有更多資源、更低學費、更佳的就業機會,然後回過頭來去歧視天平另一端的人們,這個道理何在?

相較起來我算是幸運者,父母從來未讓我擔心過學費。但開始工作之後,確實發現背學貸是很普遍的現象。公私立之間的負擔落差,應該是原因之一。(美國也有類似現象,所以Joe Biden祭出了一連串措施,減輕年輕人學貸負擔)

當然有人會說這個說法太武斷,國立大學不見得都是有錢人念的,這也沒錯,事情本來就不是非黑即白。但駱明慶教授這篇知名論文《誰是台大學生? (2001–2014) — 多元入學的影響》,大概可以說明整體趨勢。

他的重點在找出台大學生都從哪裡來,結論是北市大安區上台大的比例高到可怕,而都會區進入台大的比例也高很多。論文中還有幾個重點:

1. 台大校務基金收入中,將近九成收入來自學生以外的政府補助或其他來源。
2. 2014學年度公立大學學生數為277,841人,私立大學學生數為754,217人,兩者比例約為27:73,私立大學學生的比例超過七成。
3. 私立大學學費約是公立大學的2倍。
4. 就讀公立大學的機會僅占整體大學機會約三成。

這幾個結論,可以描繪出最近對於私校學費補助的概念從哪裡來,以及它為什麼有點道理。

有人說補助學費不是補助學生,而是補助私校,尤其是那些經營不善快要倒閉的私校。要討論這個議題,就要加上對廣設大學政策的討論,以及少子化的社會背景,那又是個大工程,但不能混為一談。

台灣廣設大學,立意是好的,可惜作法錯了,製造出一連串的後續問題。通往地獄的道路,多是善意舖成的,這裡就暫不討論了。

--

--

Chris Wang
Chris Wang

Written by Chris Wang

A place for thoughts on politics, sports and rock n’ roll by a lifelong rock fan, basketball junkie and proud Taiwanese. / 一個喜愛談論政治、運動、搖滾的自豪台灣人

No responses y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