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音樂】周五,我戀愛了
很早就聽說The Cure這個樂團,但是唯一留下印象的,只有主唱Robert Smith那一頭亂髮、故意抹得蒼白的臉孔和亂塗一通的口紅,對他們的歌從來沒有認真聽過。歷經過80與90年代音樂洗禮的人,沒聽過這首「Friday I’m in Love」的人,好像蠻丟臉的,而我就是這麼丟臉的人。
Friday I’m in Love是1992年發行的單曲,但是當這首歌一而再、再而三在電腦中播放之後,我才發現,好像沒有其他歌曲歌詞、節奏加上樂團風格形象的整體意象,比The Cure和Friday I’m Love更能代表成長在80年代感受了。
Cure是治療或是藥方的意思,但當年台灣的唱片公司不知為什麼把The Cure翻成「怪人樂團」。他們是很怪沒錯啦,尤其是Robert Smith,看來簡直像是幾個月沒洗澡的的流浪者。The Cure在1976年成軍於英國的West Sussex,被歸類為後龐克或新浪潮樂派,整個80年代有19首進榜單曲,被譽為Alternative rock崛起之前的80年代天團之一,不過80年代初我著迷於rap,後期又開始掉進金屬樂的世界,錯過他們大概也是天意。
The Cure完全就是個放蕩不羈、頹廢灰暗的形象,Friday I’m in Love則有飛揚跳躍的節奏,加上感覺有點自言自語、不知所云,對世事毫不在乎、帶點自憐卻又有點樂天的歌詞意境,和全球經濟勁揚、物質和拜金主義興起,另一方面逐漸湧起對這些現象進行反思的80年代,是完美的搭配。
在台灣,80年代末期彷彿是個政治、文化、藝術…什麼東西都等待爆發的後解嚴時期;那時的青少年學生,處處模仿著美國日本的次文化,想作怪卻又有點顧慮,想作的事又好像處處都受到規則限制,學校和家庭也不鼓勵個人主義或是現在大家朗朗上口的「多元」。大家希望的,還是要你遵守嬰兒潮世代以來的那條道路,好好念書,其他的事不要想也不要作,男生最好朝理工發展,女生念文科,畢業後想有個鐵飯碗的就去銀行或當老師,有點冒險心的就去證券業打滾,看看能不能撈一票。
年紀漸長,曾幾何時,居然也成為了眾多「80年代迷」之一,懷念80年代沒有手機網路的低科技美好、現在看來感覺什麼都很生猛的時代氣息,也覺得後來的音樂都─是─屎。
I don’t care if Monday’s blue
Tuesday’s grey and Wednesday too
Thursday i don’t care about you
It’s Friday I’m in love
有西方人對80年代作出這樣的大概描述:捍衛戰士(Top Gun)電影,它的原聲帶和Tom Cruise的Rayban太陽眼鏡;Dirty Dancing原聲帶;鮮艷、大膽色彩的服飾搭配或平面設計;一大堆YA (Young Adult)電影,例如早餐俱樂部、七個畢業生;新浪潮(New Wave)舞曲、饒舌歌;隨身聽(Walkman);梳著油頭的雅痞。美國和台灣不同,但基本上就受美國文化影响很大的台灣社會,多少也會有這些元素在裡面。
前幾年的韓劇「請呼叫1997」,極為成功塑造一群年輕人對90年代的緬懷,那是屬於他們的年少時期。屬於台灣和我自己的80年代又是什麼樣子?再聽一次Friday I’m in Love,好好的想一想。